2009年6月5日 星期五

淺談: Pinguicula lutea

晴空下的Pinguicula lutea

Pinguicula lutea擁有補蟲堇中獨一無二的花色,在它們生長的墨西哥灣沿海平原上,同時也是個人認為瓶子草屬的精華地帶--由北卡羅萊納州南端為起點,畫一道弧線延伸到路易斯安那州東部……我可以想像它們金黃的花朵伴隨著沼澤美鬚蘭(Calopogon tuberosus),以及從東北端銅金色的S. flava v. cuprea開始,穿越Okefenokee沼澤,往下陷落到半島和一叢叢S. minor共生,然後…線條逐漸抬升…拉高…在S. flava以及S. leucophylla不同色彩的個體環伺下游移在外觀複雜的天然交配種之間,星羅棋布的足跡...最終停止於S. alata型態變異最豐富的密西西比州南方。

在1788年,T.Walter發表了Pinguicula lutea這個學名,lutea意為 “黃色的”表示它有著黃色的花朵,由於這個物種的分布地域廣大(但零星),因此我們可以很容易的找出不同的個體變化,色彩由白色(已於1989發表為一個新型 Pinguicula lutea f. alba) 到深黃色,花朵尺寸及花瓣的裂入程度也有相當變化,這個物種的植株通常不太大型,在我的栽培上直徑大約6~7cm,所以其碩大的花朵和抽長的花梗,很容易予人株小花大的奇趣。

以它的分布區域來看,很顯然的,它並不怕熱,而且也和台灣已經普遍栽培的報春花補蟲堇Pinguicula primuliflora生育地重疊,但是,根據資料描述,即使生長在同一塊草原,P. primuliflora通常都生長在極潮濕的地方,甚至就在逕流旁邊,而P. lutea則在較高的砂質土地上紮根,地表可以顯得非常乾燥;在栽培上也許多人指出,它是比較不喜歡介質非常潮濕的種類,並且難以忍受動到根部;就我的觀察,P. lutea的根部似乎是稍長的(這有長期觀察的困難,對於這種明知不太耐移動的植物,少量種植實在很難有膽量踩地雷)。因此我ㄧ開始是採用約18cm深的窄長瓦盆,介質比例約以1.5份桐生砂混合1份泥炭,腰水大約3~4cm,日照直射約4小時,環境通風相當良好。

P. lutea無法葉插,也不會長出不定芽,甚至分株也不多見;它們可能只能藉由組織培養和實生大量繁殖,可以人為自交授粉,但就我的看法,最好保持幾個不同個體交互授粉以避免持續自交的子代弱化。

迷你岩桐的選種

在育苗盤中茁壯成長的迷你岩桐幼苗


在目前主流的園藝迷你岩桐 (Mini Sinningia)系統中,可說彼此間的互交是沒有什麼障礙的,除了少數品種似乎不稔或是花粉稀少/缺失之外,大多交配組合多少都能成功授粉,幾乎沒有入門的門檻;由於不少配種都能產生為數浩繁的後代,也因此,迷岩育種過程中最大的問題從此而生。

本篇不涉及其他育種者的選育標準,僅就Pirate's海盜系列,提出個人對挑選迷岩的初步見解;而看法會隨著時間推移,並非固定不變,在我們開始迷岩配種的初期(大約是我大學時代的後半段),那時我們所能掌握的資源不多,而許多比較理想的親本也還是難以獲得,加上嘗試的成分相當重,使得結果不盡理想;在早先兩年,我們曾選出了少數品種,它們在花朵外觀上多少都有符合我們的要求,但往往是特色不錯,開花性卻並不一定優良。


許多國外品種所能獲得的資訊,經常只有網路上的幾張圖片,加上當時迷岩常常附屬於非洲堇下,在台灣仍屬冷門,聽過的人不多,而有栽培的人更少;當時,特殊品種玩家們大都是自己由國外運回,也很少流通,圖片上的那株,很可能也是台灣唯一的該品種個體;即使手頭上擁有非常多種類,但當時玩家們往往不是只專注在岩桐方面,也因此我們對於很多品種的資訊可能只限於—花長什麼樣子…這樣有限的了解。
在歐美等選育開始得較早的地區,這類暖房植物可推測有相當長的時間,都是以室內培養為主,這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,某些品種在這類型的環境表現或許尚可;但以台灣而言,由於天然環境使然,若栽培者有陽台或者窗檯,就不需要比照歐美的栽培方式,這時,往往顯示出這些溫室花朵的嬌弱。
因此,在初步的嘗試後,我們有了一個大概的方向與結論。這些都不是在室內栽培所得到的意見,我們以自然光下的一般陽台或非室內的溫室為準。




1. 花的形狀、色彩及尺寸
一個品種有沒有足以和其他類似種類區分的特色? 而要有多大的差異? 界線又在哪兒? 最簡單的說法—存在於你的眼中。

除了少數品種一眼看去就是不一樣,大部份種類還是很難跳出既定的範疇;通常奇異的花色分布是最容易為人所記憶,而這個要素也是個人認為最難達成的;為什麼我要把花的形狀、色彩及尺寸放在第一項中合併談論? 就個人而言,這是一個密切相關的集合因素;但,能同時兼具本段標題中的三個要素,事實上很不容易;大部分能挑出的個體,往往僅止於漂亮罷了,不見得一定很有特色,這時,就要再考量開花性與株型了。

在我的選拔過程中,首先,除非花色及開花性非常突出,或有與眾不同的性狀,否則,花橫量有沒有超過2.5cm,將是初步的淘汰標準。

至於花型部份,個人比較不欣賞類似 'Super Orange' 或是 'Beauty' 的樣貌,它們的花瓣通常都展不開,且以瓣型而言,即使能平展,花瓣與花瓣間仍然有相當大的空隙,整體看來不夠圓潤。這對我來說將是一個致命傷。



顯然,這棵花型不夠圓潤

本棵花型就算不錯了,色彩也乾淨分明


左方這棵花徑很大,色彩也是討好的珊瑚紅,可惜花不太開展


外觀差異是相對性的!

頗圓潤的花,花色也鮮艷且略帶絲絨感,但,花徑太小


另外還有兩點是不容易在照片上觀察出來的—花瓣的質地以及花的持久性;
某些花色固然難以透過數位相機完整顯現,但,花瓣質感更難,尤其是絲絨質,而這也是我企圖努力的一個目標;不同一般的花瓣質感往往可以有畫龍點睛的效果,例如讓原本不一定很鮮豔的花色,在光影變化下有種微妙的肌理!
至於花的持久性,有些管狀花…特別是橘色花系的迷你岩桐,花都非常早落…尤其是天氣炎熱時可能開放1.2天後,就自動掉落了…因此,這類親本除非必要情況,我都盡量避免使用,否則,可能要再花2、3代的時間來改掉它,不過同時往往也失去/淡化原先加入這親本的所希望的特點了。

具光澤感的絲絨質花瓣難以被鏡頭捕捉


花色部份,我的偏好是…不一定要艷,但不能不 "鮮";
某些素淡的粉色調的品種,因為它的粉是比較偏紫的,或是橘粉底但帶有一點紫調,使得花色顯得不太鮮活,這也是需要看實花才能準確判斷的。雖某些我覺得相當好的品種花色也不太 "鮮",但它們通常在其他方面擁有特出處,足以補完缺憾,例如 'Ozark Pink Sunrise'。


2. 開花性
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,也是容易忽略的。
某些花僅憑照片判斷,可能相當普通;但,若實花尺寸不錯,再加上具有強烈開花性,更不用說難以盡現於相片色彩的因素,往往讓人錯判。
我會希望選拔出的後代能經常性的至少一梗兩花,每種迷你岩桐的脾氣都不太相同;少數原本開花性就極優的種類,自小到大都非常會開;而某些品種也許剛種時花量不多,但球養大後就會展現優良的開花性;不過,就是有部分美花始終堅持一梗一花,即使養大球可能也還經常如此。
對我而言,能夠一梗4花就相當好了!
有些個體的花,也許因為太大,或者花梗本身就軟,讓花開放後經常是垂頭的狀態,這點在選擇上可能也是易被忽略的問題。
其他還有諸如開花的季節性…等等,但有一部份取決於栽培者的環境。

"Pirate's Cerise",絲絨質的濃桃紅花色,
它是需要植株成熟後才能大量著花的品種。


右方該個體花徑相當大,開花性也不算差,但是花色不夠鮮豔而且花會垂頭
可以當親本與性狀互補的種類對交改良 。


某些品種不用塊莖很大也可以得到良好的著花率

3. 株型以及葉型、葉色
眾所皆知的 'Dollbaby' 就是花漂亮,但一梗一花而且葉片經常生長點分歧,顯示出類似綴化性狀的品種 (而且還綴化的不太好看);

就我而言,沒有一定該怎樣的標準,大致來說,莖部不過長,葉型圓潤沒有綴化感且平整,葉柄長短適中,整體緊湊,就已經不錯了。
個人偏好中綠-濃綠或銅色系的葉片,但不太喜歡大部分橘花迷岩的那種草綠葉。
還蠻多半重瓣到重瓣的迷你岩桐,株型都呈現莖部較長的狀態,雖則有些我不確知親本,但就花及葉型色而言,它們不像源於一個共同的重瓣且長莖的個體;是不是瓣化較完全的品種往往伴隨著長莖? 可不可以改短但仍保留重瓣? 我目前看到的短莖且會瓣化的迷岩,重瓣程度似乎都不高。

這個複瓣的個體株型很矮小,花瓣斑紋也強烈集中,即使會開出單瓣花,仍不至於令人太失望。


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—品種的穩定度,這是需要時間去觀察的,一個品種每次開的花絕對不會一樣,只是差異或大或小的問題,一個育種者喜歡的性狀是不是只是偶發性的? 或者是相對穩定的? 而穩定到什麼程度呢?...是不是都是育種者能接受的外觀?
某些品種的夏花和冬花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典型,這時該怎麼取捨?
這些不可預料的因素, 都是我喜歡作迷你岩桐選種的原因之ㄧ。

本文算是略提我對迷你岩桐選育個體的大致看法;而關於配種或親本觀察部分,容日後有空再行撰述。
也許能再針對本篇文章中幾個要點進行更深入的結論。
謝謝各位收看!


這是典型的遺傳了草綠葉和管狀花型的後代

這個體花型算清雅,開花性及株型也不錯,可惜花色相當普通

花型/色皆不錯,但特色嫌不足且幾乎都一梗一花

花型圓潤,但色彩是太普遍的色系

型/色 開花性皆不錯,但特色不足,可預備當親本

不同濃度的珊瑚紅色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