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6月5日 星期五

淺談: Pinguicula lutea

晴空下的Pinguicula lutea

Pinguicula lutea擁有補蟲堇中獨一無二的花色,在它們生長的墨西哥灣沿海平原上,同時也是個人認為瓶子草屬的精華地帶--由北卡羅萊納州南端為起點,畫一道弧線延伸到路易斯安那州東部……我可以想像它們金黃的花朵伴隨著沼澤美鬚蘭(Calopogon tuberosus),以及從東北端銅金色的S. flava v. cuprea開始,穿越Okefenokee沼澤,往下陷落到半島和一叢叢S. minor共生,然後…線條逐漸抬升…拉高…在S. flava以及S. leucophylla不同色彩的個體環伺下游移在外觀複雜的天然交配種之間,星羅棋布的足跡...最終停止於S. alata型態變異最豐富的密西西比州南方。

在1788年,T.Walter發表了Pinguicula lutea這個學名,lutea意為 “黃色的”表示它有著黃色的花朵,由於這個物種的分布地域廣大(但零星),因此我們可以很容易的找出不同的個體變化,色彩由白色(已於1989發表為一個新型 Pinguicula lutea f. alba) 到深黃色,花朵尺寸及花瓣的裂入程度也有相當變化,這個物種的植株通常不太大型,在我的栽培上直徑大約6~7cm,所以其碩大的花朵和抽長的花梗,很容易予人株小花大的奇趣。

以它的分布區域來看,很顯然的,它並不怕熱,而且也和台灣已經普遍栽培的報春花補蟲堇Pinguicula primuliflora生育地重疊,但是,根據資料描述,即使生長在同一塊草原,P. primuliflora通常都生長在極潮濕的地方,甚至就在逕流旁邊,而P. lutea則在較高的砂質土地上紮根,地表可以顯得非常乾燥;在栽培上也許多人指出,它是比較不喜歡介質非常潮濕的種類,並且難以忍受動到根部;就我的觀察,P. lutea的根部似乎是稍長的(這有長期觀察的困難,對於這種明知不太耐移動的植物,少量種植實在很難有膽量踩地雷)。因此我ㄧ開始是採用約18cm深的窄長瓦盆,介質比例約以1.5份桐生砂混合1份泥炭,腰水大約3~4cm,日照直射約4小時,環境通風相當良好。

P. lutea無法葉插,也不會長出不定芽,甚至分株也不多見;它們可能只能藉由組織培養和實生大量繁殖,可以人為自交授粉,但就我的看法,最好保持幾個不同個體交互授粉以避免持續自交的子代弱化。

迷你岩桐的選種

在育苗盤中茁壯成長的迷你岩桐幼苗


在目前主流的園藝迷你岩桐 (Mini Sinningia)系統中,可說彼此間的互交是沒有什麼障礙的,除了少數品種似乎不稔或是花粉稀少/缺失之外,大多交配組合多少都能成功授粉,幾乎沒有入門的門檻;由於不少配種都能產生為數浩繁的後代,也因此,迷岩育種過程中最大的問題從此而生。

本篇不涉及其他育種者的選育標準,僅就Pirate's海盜系列,提出個人對挑選迷岩的初步見解;而看法會隨著時間推移,並非固定不變,在我們開始迷岩配種的初期(大約是我大學時代的後半段),那時我們所能掌握的資源不多,而許多比較理想的親本也還是難以獲得,加上嘗試的成分相當重,使得結果不盡理想;在早先兩年,我們曾選出了少數品種,它們在花朵外觀上多少都有符合我們的要求,但往往是特色不錯,開花性卻並不一定優良。


許多國外品種所能獲得的資訊,經常只有網路上的幾張圖片,加上當時迷岩常常附屬於非洲堇下,在台灣仍屬冷門,聽過的人不多,而有栽培的人更少;當時,特殊品種玩家們大都是自己由國外運回,也很少流通,圖片上的那株,很可能也是台灣唯一的該品種個體;即使手頭上擁有非常多種類,但當時玩家們往往不是只專注在岩桐方面,也因此我們對於很多品種的資訊可能只限於—花長什麼樣子…這樣有限的了解。
在歐美等選育開始得較早的地區,這類暖房植物可推測有相當長的時間,都是以室內培養為主,這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,某些品種在這類型的環境表現或許尚可;但以台灣而言,由於天然環境使然,若栽培者有陽台或者窗檯,就不需要比照歐美的栽培方式,這時,往往顯示出這些溫室花朵的嬌弱。
因此,在初步的嘗試後,我們有了一個大概的方向與結論。這些都不是在室內栽培所得到的意見,我們以自然光下的一般陽台或非室內的溫室為準。




1. 花的形狀、色彩及尺寸
一個品種有沒有足以和其他類似種類區分的特色? 而要有多大的差異? 界線又在哪兒? 最簡單的說法—存在於你的眼中。

除了少數品種一眼看去就是不一樣,大部份種類還是很難跳出既定的範疇;通常奇異的花色分布是最容易為人所記憶,而這個要素也是個人認為最難達成的;為什麼我要把花的形狀、色彩及尺寸放在第一項中合併談論? 就個人而言,這是一個密切相關的集合因素;但,能同時兼具本段標題中的三個要素,事實上很不容易;大部分能挑出的個體,往往僅止於漂亮罷了,不見得一定很有特色,這時,就要再考量開花性與株型了。

在我的選拔過程中,首先,除非花色及開花性非常突出,或有與眾不同的性狀,否則,花橫量有沒有超過2.5cm,將是初步的淘汰標準。

至於花型部份,個人比較不欣賞類似 'Super Orange' 或是 'Beauty' 的樣貌,它們的花瓣通常都展不開,且以瓣型而言,即使能平展,花瓣與花瓣間仍然有相當大的空隙,整體看來不夠圓潤。這對我來說將是一個致命傷。



顯然,這棵花型不夠圓潤

本棵花型就算不錯了,色彩也乾淨分明


左方這棵花徑很大,色彩也是討好的珊瑚紅,可惜花不太開展


外觀差異是相對性的!

頗圓潤的花,花色也鮮艷且略帶絲絨感,但,花徑太小


另外還有兩點是不容易在照片上觀察出來的—花瓣的質地以及花的持久性;
某些花色固然難以透過數位相機完整顯現,但,花瓣質感更難,尤其是絲絨質,而這也是我企圖努力的一個目標;不同一般的花瓣質感往往可以有畫龍點睛的效果,例如讓原本不一定很鮮豔的花色,在光影變化下有種微妙的肌理!
至於花的持久性,有些管狀花…特別是橘色花系的迷你岩桐,花都非常早落…尤其是天氣炎熱時可能開放1.2天後,就自動掉落了…因此,這類親本除非必要情況,我都盡量避免使用,否則,可能要再花2、3代的時間來改掉它,不過同時往往也失去/淡化原先加入這親本的所希望的特點了。

具光澤感的絲絨質花瓣難以被鏡頭捕捉


花色部份,我的偏好是…不一定要艷,但不能不 "鮮";
某些素淡的粉色調的品種,因為它的粉是比較偏紫的,或是橘粉底但帶有一點紫調,使得花色顯得不太鮮活,這也是需要看實花才能準確判斷的。雖某些我覺得相當好的品種花色也不太 "鮮",但它們通常在其他方面擁有特出處,足以補完缺憾,例如 'Ozark Pink Sunrise'。


2. 開花性
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,也是容易忽略的。
某些花僅憑照片判斷,可能相當普通;但,若實花尺寸不錯,再加上具有強烈開花性,更不用說難以盡現於相片色彩的因素,往往讓人錯判。
我會希望選拔出的後代能經常性的至少一梗兩花,每種迷你岩桐的脾氣都不太相同;少數原本開花性就極優的種類,自小到大都非常會開;而某些品種也許剛種時花量不多,但球養大後就會展現優良的開花性;不過,就是有部分美花始終堅持一梗一花,即使養大球可能也還經常如此。
對我而言,能夠一梗4花就相當好了!
有些個體的花,也許因為太大,或者花梗本身就軟,讓花開放後經常是垂頭的狀態,這點在選擇上可能也是易被忽略的問題。
其他還有諸如開花的季節性…等等,但有一部份取決於栽培者的環境。

"Pirate's Cerise",絲絨質的濃桃紅花色,
它是需要植株成熟後才能大量著花的品種。


右方該個體花徑相當大,開花性也不算差,但是花色不夠鮮豔而且花會垂頭
可以當親本與性狀互補的種類對交改良 。


某些品種不用塊莖很大也可以得到良好的著花率

3. 株型以及葉型、葉色
眾所皆知的 'Dollbaby' 就是花漂亮,但一梗一花而且葉片經常生長點分歧,顯示出類似綴化性狀的品種 (而且還綴化的不太好看);

就我而言,沒有一定該怎樣的標準,大致來說,莖部不過長,葉型圓潤沒有綴化感且平整,葉柄長短適中,整體緊湊,就已經不錯了。
個人偏好中綠-濃綠或銅色系的葉片,但不太喜歡大部分橘花迷岩的那種草綠葉。
還蠻多半重瓣到重瓣的迷你岩桐,株型都呈現莖部較長的狀態,雖則有些我不確知親本,但就花及葉型色而言,它們不像源於一個共同的重瓣且長莖的個體;是不是瓣化較完全的品種往往伴隨著長莖? 可不可以改短但仍保留重瓣? 我目前看到的短莖且會瓣化的迷岩,重瓣程度似乎都不高。

這個複瓣的個體株型很矮小,花瓣斑紋也強烈集中,即使會開出單瓣花,仍不至於令人太失望。


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—品種的穩定度,這是需要時間去觀察的,一個品種每次開的花絕對不會一樣,只是差異或大或小的問題,一個育種者喜歡的性狀是不是只是偶發性的? 或者是相對穩定的? 而穩定到什麼程度呢?...是不是都是育種者能接受的外觀?
某些品種的夏花和冬花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典型,這時該怎麼取捨?
這些不可預料的因素, 都是我喜歡作迷你岩桐選種的原因之ㄧ。

本文算是略提我對迷你岩桐選育個體的大致看法;而關於配種或親本觀察部分,容日後有空再行撰述。
也許能再針對本篇文章中幾個要點進行更深入的結論。
謝謝各位收看!


這是典型的遺傳了草綠葉和管狀花型的後代

這個體花型算清雅,開花性及株型也不錯,可惜花色相當普通

花型/色皆不錯,但特色嫌不足且幾乎都一梗一花

花型圓潤,但色彩是太普遍的色系

型/色 開花性皆不錯,但特色不足,可預備當親本

不同濃度的珊瑚紅色調

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

水生食蟲植物的伴生水草

水面下的食蟲植物一直是門檻較高的一種栽培類型,這個門檻來自於某種環境的營造,卻又不同於所謂的冰箱或暖房栽培;嫺熟於管理水生食蟲植物(這裡只指植物體在生命週期中大多處於水面下的種類)的栽培者,經常並非投資重金,增加設備或者嚴密的人工控制,而是在開放的環境下作出有效的簡便管理。

不同於其他封閉於相對小空間的栽培方式,例如冰箱,以溫度為優先取向;栽培水生食蟲植物可以成為非常簡單,抑或是一件很困難麻煩的事情。
最為筆者所推崇的方式,就是半野放式的,與其他植物共生的栽培環境,本文即是以這個方向為依歸,針對各種筆者曾用過的水生植物,歸納出個人栽培環境下最適宜與水生食蟲植物共生的各種水草 (當然,在外型或管理上仍受到個人偏好影響);我們在栽培這類植物上,通常最大的難題會顯現在嚴重的絲藻干擾上,因此,如何減少/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,往往是最多人注目的焦點。


逐漸形成墊狀的絲葉狸藻

一般我們談到水生食蟲植物,大多數人想到的應該是狸藻,而最廣為栽培的就是絲葉狸藻的複合群 (Utricularia gibba Complex),本文中,暫且把Utricularia gibba的變異--從植株與花被型態差異,到學名不同,但其實非常親近的種類放在一個Complex下;這個種類可說沒有什麼栽培難度,即使嚴重受到絲藻干擾也不容易死亡,甚至,在一個合適的環境下,它對於其他水生食蟲植物,會產生類似絲藻的干擾,織成厚厚一層墊子阻擋陽光的穿透;所謂較嬌弱的水生食蟲植物,在台灣為人栽培的,可以南方狸藻(Utricularia australis)和貉藻(Aldrovanda vesiculosa)為標準,至於黃花狸藻(Utricularia aurea)難度算是低中,在欲栽培以上兩種時,可先以本種作為環境的測試。

在栽培這類習性特殊的植物之時,維持一個弱酸(PH在6左右)和貧養的水質,避免強烈的波動,加上強烈的陽光到有部分斑駁遮陰的環境,且不過低的水溫,就可以讓它們有基本的生長條件;當然,有些種類的容忍度是特別大的,但我們是以較嬌貴的種類為前提來要求到一個相對嚴苛的標準。

筆者曾到過幾次野外水生食蟲植物的原生環境--小型滲水坡地及封閉靜止的池沼;滲水坡地的景觀經常是輕微流動的淺水,滑過傾斜的草生地,在一些逕流和較為凹陷積水或邊緣的環境,就分布著一些狸藻;穿過草生地的流水不會長久積存,始終在替換著,而草本植物的落葉或其他有機質也沒有機會在水域累積太多營養鹽,但由於水非常淺,因此只能見到諸如Utricularia gibba或是沉水過渡到陸上型態的Utricularia bifida
湖沼環境則容許更多種類有發展的機會,在山地湖沼中,土表積存著極厚的腐植質,走在水深約1m左右的湖底,稍微一用力踩下,就會感到有強烈的吸力牽扯著鞋子,甚至腳一用力抽出來,雨鞋卻還吸在土中;將底土掏出觀察,就和我們一般栽培食蟲植物所用的泥炭,不論色澤或質感都頗類似;但水生食蟲植物經常是不喜歡過深的水域的,尤其貉藻在這種情形似乎更明顯,大約離底土10~25cm的水深可能是它能夠生長最好的範圍;但台灣產最大型的水生食蟲植物—黃花狸藻,可以適應較大幅度的水深,就我的經驗,在高低不均深的天然池沼內,1m以上深度的地方就很少觀察到它,它們集中在稍淺的沿岸地區,至於在更小型的池沼中,全數長滿也不是難事。

這類天然湖沼的底土極酸且貧養,筆者曾帶了一點回來試驗,灑進藻類孳生嚴重的缸中,不久全部的絲藻都慢慢消亡;絲藻是不喜歡太酸且貧養的水質的。這種水域可能發現的3種狸藻,由淺岸到深水岸依次是: 挖耳草U. bifida-- 絲葉狸藻 U. gibba --黃花狸藻 U. aurea;至於南方狸藻這種台灣產唯一會產生冬芽的種類,生育水域深淺大致與絲葉狸藻類同,經常是半纏繞在淺水岸的挺水植物莖幹間,不至於漂到太深水的區域。
數年前某夏日,在日照充足的池沼,當筆者一眼望去,見到酡紅的黃花狸藻,掛滿深色飽食的捕蟲囊,就像在水平面上飄移的樹狀圖般廣大而閃閃生光;涉水近觀,往往單根植株橫量就有10cm,豪華的延展在寬闊的水面並綴以點點黃花,非常野性。

這種環境固然難以仿造,也不符合栽培管理方便,如果不刻意要求台灣原生水生植物,那在管理方便及觀賞性的前提下,有更多種類會是相當優良的伴生植物,而台灣原生水草中,有些野外相對很弱勢卻美麗的植物,也可以在特意的挑選控制下,成為伴生缸中強勢的種類。在挑選伴生植物時,較強的吸附營養鹽能力,卻又不會迅速佔滿小型缸的水草會是我的首選,即使生長迅速,假使它是佔據縱向空間而非蓋滿橫向水面,也是很值得考慮的;但首先,準備的缸子深度至少要不低於25cm,直徑最好也有25cm以上,太小的容器很容易讓水質變動劇烈,在大雨過境或長期乾旱加水後,不夠深的底土也較難起到迅速回到水質的功用,因此,在大小適當的容器中,至少該填入12cm 深的底土;我有的一些缸子…底土甚至超過20cm。
至於土壤方面,我習慣採用田土,並且當土填入並灌水後,我會放置它在預先栽培處至少一個月,這之間也可以作為種水草的預備期,也許一開始就將缸中種滿水草,迅速吸收散逸的養分可以防治藻類初期的生長,但也若是是水草生長不理想,腐敗的植物體反而累積更多養分,一開始最方便的作法,是用漂浮植物蓋滿水面,水中可以先栽培些適應力強的植物,例如水鱉科苦草屬(Vallisneria sp.)的一些種類,較常見的俗稱水蘭或扭蘭,但它們生長非常快且強勢,假如想栽培更多不同水草,我會建議定時清除或是環境較穩定後換掉;或許有人認為,既然遲早都要換掉,一開始何不選擇最終需要的其他種類呢? 其實在強勢水生植物的生長過程……纖細根部會穩固底土,讓它形成緊密的團塊,就像裝麵粉的麻袋般,土不太會漏出…夠緊密時..水管直接沖水下去也很難揚起泥沙。

漂浮植物適合一開始的設缸…之後我幾乎不會讓它們繼續保留,否則很容易馬上蓋滿水面…讓其他植物無法爭取陽光,在這階段,我最常用的是槐葉蘋Salvinia natans,植物體不會太小,要清除時可以很簡便的撈起,不像滿江紅或浮萍類會沾在手上拖泥帶水,又不容易清除乾淨。
以下為部份我個人採用過及特別偏好的種類逐一介紹,大多都有喜歡強光的性質。



水杉菜 Rotala hippuris Makino.
絲葉石龍尾 Limnophila trichophylla (Komarov) Komarov
這兩種都是較為弱勢的原生種,也很美麗,適合在已經發展成熟到一定階段再放入,否則這些葉片纖細的種類更容易受到絲藻干擾。
類似性質的種類也推薦屏東石龍尾或無柄花石龍尾等……

水杉菜及菲律賓穀精草 ,本種算是榖精草屬中較強勢的種類

剛轉為挺水型態的水杉菜

絲葉石龍尾的沉水型態 ,裂片非常纖細且有較劇烈的扭轉現象是其特徵

正在開花的絲葉石龍尾,花朵以比例而言相當碩大 ,後方為小莕菜

屏東石龍尾的沉水型態


金門水韭Isoetes kinmenensis 未正式發表
台灣水韭Isoetes taiwanwnsis Devol
比起台灣水韭,金門水韭這個尚未明朗的種類是一個更加矮小的類型,它們可能不適合放在水面被遮蔽過多的缸中或是太深的水裡。

(見本篇文章首圖左方即為金門水韭。)

萍蓬草屬(Nuphar sp.)
台灣萍蓬草(Nuphar shimadai Hayata)
典型的浮葉植物,很容易適應各種不同範圍的水深,個人相當推薦這種做為一個缸中主要的浮葉植栽,假如沒有打算種植太多植物,而又希望是美麗/好種/有漂亮的沉水葉的選擇,那在花後一段時間,可以取出種子(它的果實是完美的窄頸花瓶模樣,也有觀賞價值),均勻灑播在水底,等到發芽後一段時間,就可以看到水面下已經有整片半透明波浪狀沉水葉構成的植被,因為密集種植而且養分競爭,它們不會發展出浮葉而且對營養鹽的吸收效率也不錯。
建議水深至少要有15cm。
在嚴寒的冬季,除了水生食蟲植物進入休眠外,台灣萍蓬草也停止了開花結果

日本萍蓬草(Nuphar japonica DC.)
挺水的種類,很有河岸風情的植物,而且葉片挺直,遮光率也不會太嚴重。
日本萍蓬草的花朵相當碩大,且帶有一種奇怪的氣味


莕菜屬(Nymphoides sp.)
小莕菜 Nymphoides coreana (Lev.) Hara
龍潭莕菜 Nymphoides lungtanensis S. P. Li, T. H. Hsieh & C. C. Lin
這是兩個我最建議的種類,不會像某些走莖性種類一下就蔓延滿了;是由葉柄結節處產生新的植株,開花性也非常優良,在本篇許多圖中都約略可見其身影。


台灣水蕹Aponogeton taiwanensis Masamune.
它脆弱的葉片特別容易受到螺類破壞,如果缸中沒有其他浮葉或強勢的沉水競爭者,那很快會長滿整缸;為冬眠性…到冬季會以塊莖型態度過。
初春,空蕩蕩的水面,台灣水蕹敲響春的第一聲驚雷


琵琶湖眼子菜Potamogeton sp.
有些人認為它是使用Potamogeton dentatus這個學名,但這名字似乎沒有經過正式發表,暫時存疑。
這應該是非常好種而且漂亮的沉水植物,長橢圓而且有網格狀質感的葉片附在修長的莖上(高度隨水位深淺變化),建議可跟萍蓬草或睡蓮類合植,不太淺的水深可以讓它發展得更優雅,弓狀地半漂浮在水面。


桃園藺Eleocharis acutangula (Roxb.) Schult.
莎草科的挺水植物,莖桿類似水毛花,但植株更小型。較乾旱時三角柱狀的莖桿會扭轉成螺旋狀;
假如不容易找到,也可以採用燈心草屬的野生或園藝種。
田字草伴生桃園藺


穀精草屬
大葉穀精草Eriocaulon sexangulare L.
菲律賓穀精草 Eriocaulon merrillii Ruhl. ex Perkins
比較不適合讓植物體長時間浸在水中,可以將高腳花盆浸在水中,盆面出水的方式栽培;它對伴生的實際功用其實不強,但可作為趣味性植栽。

槐葉蘋Salvinia natans (L.) All.
大萍Pistia stratiotes L.
漂浮植物,吸附營養鹽能力不錯,但要定時清除,大萍已經被選拔出一些園藝種,有的比較小型且葉子有觀賞性變異的,可斟酌選用。

槐葉蘋蓋滿水面的景像


苦草屬 (Vallisneria sp.)
新熱帶苦草 Vallisneria neotropicalis Victorin
個人的用法就像萍蓬草的播種用法,不打算種太多種類的話,也可以考慮單用這屬植物,相當便於管理。 尤其適合中大面積的水域,可迅速形成廣大的水底植被。
水面下,漂浮著帶狀的大苦草 Vallisneria gigantea

這張中參雜了一些新熱帶苦草 Vallisneria neotropicalis,葉片較纖細且有斑紋,如粉紅色蓮葉旁的幾綹絲帶狀且略有橫紋的模樣。
本圖中的睡蓮為 虹 N."Arc-en-Ciel"


鳶尾屬 (Iris sp.)
燕子花/ 杜若 Iris laevigata Fisch.
維吉尼亞鳶尾Iris virginica L.
適合較大的缸,水生鳶尾有些會長的非常高大,一年中有短暫的一兩週是花期,類似性質的,也推薦天南星科的菖蒲。
Iris "Ginger Fudge" ,為路易斯安那鳶尾的雜交系統,台灣已經引進相當多種類。



睡蓮屬 (Nymphaea sp.)
這是眾所周知的典型水景花園構成要素。
依不同分類學者的見解,睡蓮屬被分為5~7個屬下分類群 (亞屬到節),台灣常見栽培的大約有3個亞屬,最廣為栽培的則集中在兩個晝開的亞屬,在台灣常使用兩個類群俗名區別,
Hardy Waterlilies 耐寒/溫帶睡蓮 Nymphaea 亞屬 (俗名: 觀音蓮)
Tropical Waterlilies 熱帶睡蓮 Brachyceras 亞屬 (俗名: 香水蓮、子母蓮…etc )
另外還有一些人工栽培或野外歸化的Lotos亞屬。
以上差不多就是目前園藝種睡蓮的主流。

耐寒系與常綠的熱帶睡蓮名稱由來,也是習性不同處之ㄧ,在於熱帶系無法抵抗降雪..甚至霜寒,而耐寒系在冰封的湖塘中..會以長出沉水葉的休眠型態渡過。

通常有些耐寒系至少新葉葉柄會有濃密絨毛..尤其是花紅色的交配系統,葉緣無不規則裂…葉型偏正圓--橢圓--稍心形。
葉面通常無斑點;若有,大多出現在黃花或橙色系種類中。
根莖部份. 大多耐寒種類都有或長或短..橫向的根莖(可再分為Odorata型和 Marlica型),熱帶的多為短且直立的鳳梨型塊莖;由於這種習性差異,雖然耐寒睡蓮的花部型態比較符合現世大眾的審美觀,但在與水生食蟲植物伴生的選擇下,它大多很容易拉長橫走的根莖就顯得麻煩,有些種類甚至在一個生長季,根莖可以繞2呎的圓桶好幾圈…加上在小缸中大多比較差的著花性,它不會是優先選擇…除了少部份種類。通常根莖繞好幾圈或頂到盆壁,都會導致開花性變差及葉縮小,這時就不得不挖出重植,也必然會干擾到原有的水質,選用時宜斟酌,它們也是相當重肥的。
而熱帶睡蓮的短、直立的根莖,及強烈的開花性,相對上有更多的優勢,只是也要小心葉片過度遮光的問題。
筆者相當推薦“Pygmaea Helvola”,它是耐寒睡蓮中最迷你的種類之ㄧ,約4~6cm的葉片搭配差不多直徑的花朵尺寸,著花性也強,適宜小空間,連走莖都很短,似乎難以找到更好搭配的種類了,它遺傳了親本一方的遲開花性,大約在近午到下午-傍晚間綻開。
以下再就一些其他種類個別介紹;

“Almost Black”
耐寒睡蓮,有如同燒灼似的花色,但可惜的是,它的長走莖需要較大的空間發展。 氣溫越高,花色就可以開得越黑。


“Clyde Ikins”
耐寒睡蓮,短走莖,經典的美花。 為個人最喜歡的種類之一,水面上波光潾潾的水草為水王孫 Hydrilla verticillata (L. f.) Royle,極度強勢;後方細絲狀的挺水植物為四角藺 Eleocharis tetraquetra Nees ex Wight 。


“White 1000 Petals”
耐寒睡蓮,花朵非常豐美,只是走莖比起大多種類更長。 它在大空間中能夠展現無可取代的豪華感。


“Gonnere”
走莖算中等的耐寒睡蓮,面世約100年但仍然經典,必然會留在睡蓮的育種歷史上的名花。


“Barbara Dobbins”
複色的耐寒睡蓮,走莖不長又很會開花,中型缸可用。 其下有少量的貉藻和品萍 Lemna trisulca L.


“Laydekeri Fulgens”
中小型的耐寒睡蓮,花色鮮濃,走莖算短,中型缸可用。


“Islamorada”
熱帶睡蓮,有奇妙的藍紫底漬染白格點的花色。


“Charles Thomas”


Nymphaea rubra,熱帶性夜開種,需要相當龐大的空間,已逸入台灣野地水域,早年水族館販售的沉水型睡蓮不少都是此種。


在以上這些種類中,無一例外的,生態都以浮水葉為主,甚至不太長沉水葉,也許有些人不希望有太多遮蔽水面的物事,會想清楚的看到沉水性食蟲植物的柔波之美,這時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少為人栽培的原種---
尖瓣夜睡蓮Nymphaea oxypetala Planch.

Nymphaea oxypetala伴生黃花狸藻

N. oxypetala 這個玻利維亞和厄瓜多原產的種類,有在水面下起伏如綢緞般的草綠大葉子,特殊的是,它不生長浮水葉,終其一生都以沉水的型態度過,白色如鬼魅般的花朵在子夜到清晨間貼水而綻,它可能是唯一的選擇為這類型的伴生睡蓮,加上非常好種,只是在冬季的戶外栽培中,會因為過冷而以球根的型態休眠,春季才重新萌芽,如果不一定要選睡蓮屬,則水車前亦是一優良的植物。

也許種到後來,栽培者們會覺得這些伴生植物其實並不比水生食蟲植物遜色,無論是特殊的習性或多變的生長方式,除了以上所介紹之外,當然還有更多種類可以選用,水生植物的範疇很廣,不難找到符合心目中需求的典型,只是部分也許更挑戰栽培者的功力及環境,就不純以伴生的管理方便為導向了。
以下為一些野地水草照,部份有水生食蟲植物的伴生景觀,也有一些為個人栽培,但大致看得出筆者的個人偏好,而其他栽培者們或可斟酌參考。



南投榖精草及地耳草伴生著在水陸交界處的挖耳草。



台灣萍蓬草的原生池塘,周圍被厚厚的芒草和樹林掩藏,在平緩的丘陵地上不容易發現而得以保存原貌。 水中似乎含豐富鐵質? 而且沒有什麼絲藻。



尼泊爾穀精草在滲水坡地間生長,長葉茅膏菜在我們去時似乎尚未長出,同時,這塊地印象中也曾紀錄過茅膏菜 Drosera peltata。



東京/京都產區的貉藻,全綠,植株最大橫寬約一英吋。冬季會產生冬芽







澳洲達爾文產的紅色貉藻 ,也是筆者栽培很多年的一型,冬季不產生冬芽,只是植株縮小且生長趨緩。





>
黃花狸藻和許多水生植物伴生 ,它算是競爭力不錯的種類,整個高溫季節都會開出黃色的花朵,而且種子也很容易發芽。


絲葉狸藻的花季,不知是牛毛氈把絲葉狸藻逼到節節敗退,抑或反之。



南方狸藻在瓶子草的腰水盤中也可以生長良好;泥炭土造成的"黑水"環境似乎讓它適得其所。
... ... ...